4月19日,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網站發布公告,關于公開征求《實施穩就業提質擴量服務“家門口”就業三年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
通過實施穩就業提質擴量服務“家門口”就業三年行動,到2025年全省新增高校畢業生在皖就業150萬人左右,新增農民工在皖就業180萬人左右,人力資源強省邁上新臺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取得新突破,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高質量充分就業取得新進展。
(征求意見稿)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穩就業決策部署,充分開發勞動力資源,著力引導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家門口”就業,滿足企業招工用工需求,強化產業、創業、就業“三業聯動”,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協調,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現就實施穩就業提質擴量服務“家門口”就業行動制定如下方案。堅持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為引領,以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強化穩增長與穩就業良性互動,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提質擴量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通過實施穩就業提質擴量服務“家門口”就業三年行動,到2025年全省新增高校畢業生在皖就業150萬人左右,新增農民工在皖就業180萬人左右,人力資源強省邁上新臺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取得新突破,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高質量充分就業取得新進展。二三產業是提供高質量就業崗位的重要領域,特別是“四上”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也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二三產業特別是“四上”企業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的積極作用,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我省就業環境、促進重點群體就業、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舉措。1.建立就業調查制度。健全“四上”企業就業調查制度,按季度開展調查。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健全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設立“就業服務專員”,常態化跟蹤掌握工業企業用工、缺工、招工等情況,建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工需求清單,及時向社會發布。定期發布全省或區域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白皮書,引導人才供給。加大穩崗貸等政策供給,引導企業穩崗擴崗。2.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推進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動態優化調整,重點布局社會需求強、就業前景廣、人才缺口大的學科專業,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制定重點產業引才目錄,實施省十大新興產業人才引育專項,“一鏈一策”建立人才團隊定向招引機制。推進萬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動,實施博士后“天都峰”工程,實施卓越工程師“111”計劃,培育一批工程技術人才。每年新增高層次人才2萬人以上。3.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技工強省建設工程,完善支持技能人才發展政策制度,面向企業職工和就業創業重點群體精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每年新增技能人才30萬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10萬人以上。一體化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辦學投入和培養力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與學生實習管理工作機制 ,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擇業就業觀,著力增強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每年培養畢業生40萬人。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支持企業興辦技工學校,完善購買技能人才培養補助政策,爭取到2025年全省建成100所技工院校,在校生達到30萬人,每年培養7萬名新技工。推行企業“新八級工”制度,加大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力度,開展企業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培養一大批高技能領軍人才。4.加快二產發展鞏固就業市場存量。立足我省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打造更多制造業就業增長點。健全助企紓困長效機制,組織產業鏈供需和要素對接“百場萬企”活動,聚力解決產銷銜接不暢和要素錯配等問題。推進技術改造與產業整合重組、轉換發展動能相結合,創造更多高附加值、高質量崗位。每年全省工業企業新增吸納就業45萬人以上。5.實施二產企業梯度引育行動提高就業質量。實施“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和“專精特新”企業倍增行動,完善選育、賦能、壯大機制,增加優質就業崗位。每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吸納就業15萬人以上。培育優質建筑企業,每年全省建筑業企業新增吸納就業3萬人以上。6.發展服務業增加就業。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升級需要,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提升健康體育、養老托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科技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更大空間和更多選擇。每年全省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新增就業崗位30萬個。7.促進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創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挖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就業潛力,每年創造數字經濟領域高質量就業崗位7萬個左右。爭取國家數字化產業鏈貫通工程專項,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和改造。做優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體系,加強對知名大平臺和細分領域龍頭平臺的引進合作。做大做強數字產業集群,培育一批數字技術賦能企業、咨詢服務機構和研究機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就業容量大的數字產業集群。8.促進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健全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鼓勵傳統行業跨界融合、業態創新,培育一批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加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就業機會。健全零工服務模式,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維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權益,加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每年全省新增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崗位20萬個左右。9.狠抓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聚焦“百萬大學生興皖行動”,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每年新增高校畢業生在皖就業50萬人以上。穩定機關事業單位招錄(聘)規模,加快基層項目招錄進度,穩定增加國有企業優質崗位,做好大學生升學、征兵等工作,每年通過政策性崗位安置就業不少于15萬人。發揮校園招聘會就業主陣地作用,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支持民營企業吸納就業,每年通過市場化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35萬人左右。10.促進農民工省內就業創業。強化返鄉創業、勞務品牌、職業技能、勞務協作“四輪驅動”,每年促進60萬名農民工在皖就業。開展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擴大縣域就業公共服務供給,加強住房保障和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學位供給。鼓勵各級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與鄉鎮開展“鎮企對接”,吸引更多高技能、高適配農民工在皖“家門口”就業,每年新增農民工就業50萬人左右。學習借鑒浙江“企業+工坊+村集體+農戶”模式,引導企業把適合的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解決企業場地和用工問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皖回皖就業促增收。11.保障退役軍人、困難群體等充分就業。深入推進就業促進暖民心行動,推進充分就業社區創建,持續提升“三公里”就業圈的平臺效能,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配備專業人員,組建服務團隊,促進求職者與用人單位智慧匹配。實施困難人員“一人一策”援助計劃,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穩定提供5萬個公益性崗位,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近就業。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確保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務工就業規模保持總體穩定。開展退役軍人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就業起航”行動,促進退役軍人穩定就業。組織“就業援助月”“工會送崗位 樂業在江淮”等系列活動,統籌做好婦女、殘疾人、退捕漁民等群體就業工作。12.推進創業安徽建設帶動就業。擴容升級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業平臺,落實創業支持政策,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保障制度,每年促進創業帶動重點群體就業10萬人左右。支持各市縣依托主導產業和比較優勢,緊密結合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打造創業型城市,讓每一個創業者成為城市發展的“合伙人”。13.強化省內區域勞務協作。強化全省“一盤棋”意識,建立人力資源信息分享機制,實現各地區域間人力資源信息實時聯網和共有共享。暢通省內招工渠道,幫助企業在異地組織招聘活動,形成“勞動力資源內循環”。鼓勵設立新市民就業服務驛站,為轉移就業勞動力等新市民就近提供各類政策咨詢宣傳、勞務對接、勞動權益維護等服務。每年開展省內區域勞務協作轉移就業人員30萬人左右。14.推進“三級三方服務千企”行動。健全重點企業用工服務“白名單”制度,定期聯系企業,動態掌握企業缺工招工用工情況,組織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培訓機構與企業對接,落實重點企業用工“包保”責任制,做到“招工跟著項目走、項目招引早介入、項目簽約常跟進、項目達產緊跟蹤”。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統籌各類資金,對幫助用工急缺企業穩定招用工的組織和個人給予適當獎勵。每年舉辦“2+N”等招聘活動1萬場次以上,促進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不少于50萬人,保障重點企業用工10萬人以上。15.開展“接您回家”活動。圍繞“人才回歸、振興家鄉”主旋律,多渠道讓更多赴省外就業創業的技能勞動者和創業者感知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了解家鄉的就業信息和創業政策,通過“接高校畢業生回家”增加高層次人才供給,“接技能勞動者回家”提升勞動能力匹配,接“農民工回家”填補一線普工缺口,接“創業者回家”促進產業升級、擴大高質量崗位供給。每年引導回皖就業創10萬人左右,逐步推進“人回鄉、技回流、廠回遷、情回歸”。進一步完善園區、企業員工住宿、就業、子女就近上學、嬰幼兒托管等配套政策、設施,指導企業不斷改善工作環境,提升企業文化,穩步提高薪資待遇。16.深化人力資源服務業招商引資招大引強。落實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鍛長補短計劃,培育100家以上競爭力強、誠信服務的5A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每年引進一批國(境)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推動本土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多形式合作。支持市場化引進高端人才,對引進急需緊缺高端人才成績突出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給予一次性獎補。對引進的高層次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人才,納入地方高層次人才認定、服務范圍。(一)強化督導調度。發揮省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作用,分解穩就業提質擴量服務“家門口”就業三年行動主要目標,壓緊壓實各地各部門工作責任,建立簡報制度,強化督導調度。健全市、縣級政府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將穩就業提質擴量行動納入考核內容,將“四上”企業用工納入營商環境季度評議。(二)加強資金保障。各級財政要加大經費力度,統籌各類資金資源,提高政策支持精準度、系統性和實效性,保障穩就業提質擴量行動實施。各地可將人力資源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支持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有償參與穩就業提質擴量行動,提高資金使用績效。(三)狠抓宣傳落實。完善“智慧就業”信息系統,健全城鄉基層就業公共服務平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強化典型選樹,聯合開展“全省民營企業吸納就業100強”遴選,講好就業故事,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就業的良好氛圍。